新葡32450-欢迎莅临

    论坛传真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新定位与建设进路——第二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纪要

    2022年7月30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新定位与建设进路”。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刘大秀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致辞,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开幕式。

    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提出了新征程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大论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学科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有条件、更有责任、有使命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方面争做表率、走在前列。张东刚就建强建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提升政治高度,把准学科建设正确方向;二是拓展理论深度,搭建学科建设“四梁八柱”;三是夯实育人厚度,锻造学科建设支撑力量;四是加大支持力度,注入学科建设强劲动力。张东刚强调,站在新起点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聚焦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发力,推动构建“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群,完善发展支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党史党建学理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党史党建学派”。

    张东刚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学科新布局,将战略性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和举措,加强“马”字头、“党”字口的学科建设。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将启动实施“新路建设十大工程”,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作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纳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在平台建设、师资培育、新葡32450、课题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持续增强党史党建学科的先进性、引领性、示范性。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高见,凝聚共识、加强合作,一如既往地关心、指导和帮助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共同做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这篇“大文章”“好文章”。

    洪大用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学习、研究、阐释,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相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洪大用认为,找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明确建设路径,一是抓好学科之本,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政治性、学术性相统一,用党的建设推进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智聚力;二是扎好中国大地之根,党史党建学科必须立足中国大地、扎根中华优秀文化沃土,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党史党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是答好时代之问,党史党建学科应当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之问,吸收和借鉴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养分,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四是筑好人才之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应当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德行正的学科专业队伍。

    洪大用指出,国务院学位办将组织推荐遴选相关专家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评议组,制定学科准入标准,为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奠定扎实工作基础。开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需要统筹谋划、整合力量,坚持高起点布局、高水准推进、高质量建设,在明确新葡32450目标基础上完善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筑牢人才队伍之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性质、定位、特点等方面高度相关,两个学科应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希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专家学者能够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力量。

    欧阳淞在致辞中表示,加快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针对加强党的建设研究,欧阳淞提出三点看法:一是把党建研究放在“国之大者”中把握,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二是切实树立“大党建”观念,将“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一并研究、一体推进落实,将党建范围拓展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三是切实加强党建史研究。党建史是党史和党建的结合部,是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的结合部,地位十分重要,亟需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王均伟在致辞中指出,中共党史学科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党史姓党”是这一学科最鲜明特征、最显著优势,而科学性为学科的党性提供厚实的学术支撑。提高党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立足新时代,增强党史学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党史的整体性,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党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罗平汉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学科的历史沿革、现况与教研成绩,就设立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背景下推进党史学科高质量建设,提出提高学术水准、加强党史课程建设的意见,认为今后应加强党史研究的学术规划、评价标准和学理性研究,加大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两个系统的党史课程开设力度,为党史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祝灵君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学科的历史沿革、现况和教研成绩,就如何推动一级学科新形势下的党建学科发展的问题,提出要完善党建二级学科的规划,加大党建学科史、概念史研究,高度重视党建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党员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同步推进等建议。

    刘大秀在致辞中就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指出要注重把握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注重吸收前期研究成果,注重解决学科定位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注重扩大学科建设的影响力。刘大秀介绍,当前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社、全国党建研究会秘书处已形成三位一体的党建研究格局,助力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建设。

    在主论坛研讨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等15位高校理事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建设的主题,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设置、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话语体系、新葡32450、师资队伍等方面发表观点见解,表达了建强建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学科功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共同愿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主持主论坛研讨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代表论坛理事会主席单位发言。杨凤城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和第三个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新的一级学科不是几个二级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统一有机的学科整体,要努力实现“融合发展”。杨凤城强调,学科建设要立足学科的增量而非学科的存量,要摒弃画地为牢的狭隘思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以及相关学科的联动发展、协同建设,构建形成“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科群,切实引领以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重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王庭大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努力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以及“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重大问题。加强一级学科建设,需要统筹处理好党史与党建、党史党建学科与其二级学科、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史党建学科与党的领导等四对关系。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贵清介绍了清华大学筹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情况,主张有条件的高校守正创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他认为,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是党史党建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学科建设的立身之本。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应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二级学科设置应兼顾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整体把握处理好党史党建学科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关系。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强调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从设置于法学门类下的社会科学的基本定位出发,坚持学科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结合,实现党史学科与党建学科的融合,建立共同的课程体系,加强本硕博专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扩大国际学术交往和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党史教学研究成果转换,增强党史党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从建设进路的角度指出,如何支撑思政课、办好思政课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党史党建学科要发挥资政育人作用,就必须和思政课建设相结合,发挥对于思政课建设的学科支撑作用。针对当前思政课的现状,他主张把解决思政课的内容重复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在思政课中开设党史党建课程或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使思政课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切实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为高校党史党建专业新葡32450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指出,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符合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加强学科建设应从“深化”“整合”“拓展”三方面着力:一是深化对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提出具有学理性、自主性、普遍性的理论观点;二是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这一研究主体,对现有学科进行整合,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融合;三是拓展研究内容,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和阐释。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指出,把握党史党建学科的根本定位,要立足“两个需要”,即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适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要明确政治性、学术性相结合的学科属性,要深入探讨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尽快在学科体系、研究方向、课程体系、新葡32450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围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设立后的学术研究进路,谈了四点意见:一是围绕党的历史主题,形成中华民族复兴史的新研究范式。二是运用大历史观拓展视野,在党史党建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大视野下。三是运用整体学科理念,打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执政与党的历史的研究。四是开拓新研究领域,加快建构新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

    复旦大学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刘红凛认为,党史党建学科的本体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要从融合思路入手,从大历史观、大党建观的角度,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党的制度建设、中外政党比较等方面,建构科学合理的立体化的学科结构。学科建设规划要落地实施,有关高校要在学术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新葡32450体系等方面加强探索、积极转化。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兼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起军认为,党史党建学科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加快研究论证一级学科申报和二级学科设置的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刘起军强调,当前党史党建学科队伍分散、人才流失、后备力量不足,专业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学科人才队伍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秀玲从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内容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的见解。孙秀玲结合学校实际,指出新疆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系围绕一级学科凝练了三个研究方向,既有党史党建学科共性特征,又有新疆区域特色,在新疆地方党史、党的建设与边疆社会发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重要问题上寻求突破与创新。

    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认为,学科建设要考虑党史党建学科的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系统性等特性,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党史党建理论与实务等基础研究纳入学科体系。他赞成把中共党史设为思政必修课的建议,并介绍了湘潭大学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情况和经验。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佟德志介绍了学校依托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开展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情况,并结合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的新形势,表示进一步加强党史党建、比较政治学、党内法规研究的愿望,并分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如何理解“政治”的观点。

    井冈山大学副校长陈小林从党建地位论、党建布局论、党建原则论、党建方针论、党建动力论等方面,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原创性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的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指出,地方高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近年有长足发展,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刚性要求、专业新葡32450短缺、学科评估中排他性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他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处理好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方法是“双一流”高校的引导帮助与学科评估特殊政策的支持。

    在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研究”、“加快构建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面向新时代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创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高校‘大思政’课程建设”、“中共党史党建专业新葡32450与师资队伍建设”等五项议题进行分组研讨。基于加快高质量专业新葡32450的新形势,本届论坛增设研究生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的49位博士生参加研讨,分享了学习研究党史党建问题的成长经历和心得体会。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邦辉教授主持,张丰清、刘吕红、田芝健、张晓明、侯松涛、李梦云、宋俊成、马文祥、徐万发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讨论交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加快构建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家刚教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教授主持,王增福、肖志远、魏继昆、李红权、章凤红、王洪树、高立伟、刘志礼、刘勇、蒯正明、孙堂厚、李海新、陈红桂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分享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话语体系等关于“三大体系”建设的看法。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面向新时代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创新”,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军教授、吉林大学陈松友教授主持,李彩华、陆卫明、乔贵平、王晓荣、张志丹、姚宏志、王立教、李超民、曹景文、庞虎、张洪松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深入讨论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加强学术研究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科学路径,在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研究阐释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坚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主题,吸收借鉴多学科理论方法,加强学术期刊阵地建设,实现党史党建研究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汇聚共识。

    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高校‘大思政’课程建设”,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主持,罗永宽、闫国疆、盖元臣、熊秋良、万立明、邵彦涛、李祥兴、史家亮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深入探讨了党史党建学科与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重大问题,分享了所在学校的实践探索和成就经验。

    第五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共党史党建专业新葡32450与师资队伍建设”,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耿化敏、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主持,刘信君、邰丽华、程京武、胡国胜、王冠中、彭绪琴、王秋、常征、王峰等专家学者分析了当前专业新葡32450不足、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从把握学科定位、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学位设置、发挥区域优势、挖掘红色资源等方面,提出课程设置、新葡32450与学科建设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的建议。武汉大学宋俭教授重点介绍了该校设立党史党建系、招收党史本科专业的情况和经验。华东师范大学丁晓强教授重点介绍了该校设置党务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情况和经验。

    第六分论坛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洪森主持,陈晴、冯嘉馨、李晋珩、涂芝仪、王玉珊、彭紫薇、张雨、吴爱玉、麻磊、樊士博、邢晓丹、任田婧格、刘明辉、张璇颢、胡蝶等青年学子交流和分享了学习研究党史党建问题的经历与思考。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主持,武汉大学宋俭、华东师范大学丁晓强、南开大学纪亚光、南京大学王建华作为参会专家代表就加强一级学科建设的路径问题提出分析和建议,山东大学张士海、兰州大学蔡文成、南京师范大学王刚、东北师范大学段妍、中山大学沈成飞、清华大学车宗凯作为分论坛汇报人向大会报告了讨论成果。王易对本届论坛进行总结。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俭教授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在融合发展、整体建设的前提下,一级学科建设要注意学科自身存在的一些差异性,尊重各二级学科的内在属性和一般规律。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二级学科为例,他认为这个基础学科具有历史学的属性,学科建设应该借鉴并且遵循历史学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应重视开设中共党史学概论、中共党史史料学、中共党史文献研究等基础课程或研究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丁晓强指出,建设好中共党史党建的学科体系,要重视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化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相互包容的态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两个学科在回答时代之问中的作用,要以“大党史”、“大党建”的视野,构建科学完善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实务、政党比较等在内的学科体系。

    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纪亚光认为,应在“党史自信”的基础上建立党史研究自信,对党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要积极发声,在关键领域掌握话语权;应以文明为标尺构建党史学科体系和党史阐释体系,站在人民、民族、人类的高度,阐释包含中共党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内的“五史”;应在国际视野、社会变迁的维度拓宽研究视野,通过党史资料挖掘整理探寻历史逻辑,深化党史研究。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唯有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走得更远。他提出四点意见:一是以思政课改革为契机,探索开设党史党建相关课程,加快新葡32450力度;二是设置党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增强学科发展活力;三是加强多方合作,整合研究力量;四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中引入党史党建学科评价指标,为促进两个学科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本届论坛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召开,是党史党建学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一次献礼,是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贯彻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在凝聚学科共识、谋划学科设置、开创研究新局、推进新葡32450、明确建设进路、构建“三大体系”等方面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等8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期刊媒体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和50多位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与会。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高校中共党史党建专业的开拓者、奠基者,是新时代高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推动者、引领者,为学科建设发挥了“人才摇篮”“工作母机”的重要作用。1937年陕北公学成立后,设立中国问题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后,于1958年7月成立我国首个中共党史系,开办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学校中共党史学科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进入新时代,学校成立全国首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院,中共党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