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32450-欢迎莅临

    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43期成功举办

    2022年6月20日下午,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43期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德国明斯特大学副校长米夏埃尔·宽特(Michael Quante)教授作主题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多重维度”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张晓萌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担任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教授担任学术翻译。共200余名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宽特教授首先点明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即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究竟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教授认为该问题本身较为复杂,而且在批判黑格尔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在德文一版(1867)的正文和附录、法文版(1872-1875)以及德文二版(1872)中,马克思在阐述“价值形式”时分别采取了四种呈现方式。出于对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相较于德文版,马克思在法文版中相对弱化了辩证法的色彩。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依据其所遗留下来的笔记编辑整理德文三版和四版。在此过程中,黑格尔辩证法因素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呈现逐渐为恩格斯所淡化。由此,黑格尔思想在马克思那里究竟处于何种地位这一问题便更为突出。即使抛开版本问题不谈,就两人的思想关系而言,黑格尔哲学究竟仅仅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起点?亦或为马克思所吸收、转化从而成为其理论架构的一部分?这是两个相对系统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授指出,在研究这一复杂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马克思所遗留下来的科学文本,即依据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所提供给我们的丰富的、翔实的、可靠的文献资料,以便更好地透视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其次,宽特教授为我们勾勒了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的总体策略。其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对社会现实问题尤为关注,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异化”问题。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实际上为“异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其二,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改造着黑格尔哲学中的某些核心范畴,如“work”、“labor”等。实际上,正是通过对一系列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范畴的改造,马克思才得以建构起自己的理论大厦。其三,在马克思看来,对社会展开批判时应着重分析各种不同观念之间的内在的、辩证的联系,但其批判对象(如达尔文主义者、英国政治经济学家、费尔巴哈等)对此均有所忽略,因而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析观念间复杂的关系。其四,当马克思开展其政治经济学研究时,他意识到逻辑学之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性(这点可向前追溯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马克思提到“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因此,马克思认为他也理应将逻辑学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组织方式。

    再次,宽特教授介绍了马克思在1843—1883年期间批判黑格尔的主要动机。其一,马克思在1845年前后已经完成了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在他看来,青年黑格尔派并未超出黑格尔的理论基地,而费尔巴哈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将黑格尔所主张的抽象的、观念性的主体替换为经验的、有限的、实在的个人,而这些都未能使其满意,因此他必须厘清自己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原则。其二,黑格尔主张“存在即为合理”,因而其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只是服务于他的形而上学体系(比如他对“君主立宪制”的看法),但在马克思看来恰恰应当是相反的。其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讲述两人思想关系时运用了两个比喻。宽特教授指出,“auf den Kopf stellen”仅仅是费尔巴哈式的“头足倒置”,但头和脚的颠倒并不动摇其内在本质,而“umstülpen”则是本质和现象之间的根本性颠倒,能从根本上体现出辩证法的意味。1858年马克思曾在一封信中提到要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性作论证,以便使它能够为人所理解。可见,马克思此时已然充分认识到黑格尔辩证法对其理论建构的意义所在。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并未完成。其四,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马克思实际上置换了黑格尔所使用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如“私有财产”、“国家”、“社会建制”、“社会稳定”、“市场”等等,黑格尔对这些完全持乐观态度,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所涉及的则是“自然”、“人类”、“解放”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实际上对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都做了改造。

    最后,宽特教授指出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双重维度,并就其所存在的不足作了说明。就批判的第一个维度而言,教授并不主张马克思是“从唯心主义转向实在论”这一表述,因为该表述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但其也无意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作辩护,他想要强调的仅仅是为马克思所置换的那些黑格尔的概念与我们当今社会现实的契合度,这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心。就批判的第二个维度而言,虽然黑格尔为其所处的时代开出了“药方”,但在教授看来,马克思的“批判性介入”才是哲学真正应当所做的工作。总之,在批判改造前人的思想观点时,我们应当立足于自己的标准,明晰前进的方向,从而更好地在前人的思想框架中开展自己的理论活动,而这正是马克思当年所做的。

    在评议环节,郝立新教授指出,通过宽特教授的讲解我们可以窥探到马克思在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与黑格尔所发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教授对于马恩原始文献资料的重视及其对马克思与黑格尔两人思想关系的多维度分析,不仅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提供了多重路向,更有助于推进国内学界在相关问题(如“头足倒置”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从宽特教授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的严谨、细致和用心,而宽特教授本人对文本文献的考察态度亦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侯衍社教授指出,宽特教授的研究视野开阔,无论是其哲学观点还是研究方法,都极富启发性。第一,研究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一定要建立在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第二,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研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抓重点问题;第三,教授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向我们展现了国际前沿的学术讨论场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四,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我们不应轻易地下结论,要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向纵深化发展。

    张晓萌教授表示,感谢宽特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让我们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思想关系有了进一步思考。“海外学者讲坛”至今已经举办43期,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师生搭建对接国际学术前沿的桥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并获得宽特教授详尽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23

2022.06

- 分享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