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32450-欢迎莅临

    在岗教师

    【简 介】

    侯衍社,男,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作家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成员,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主要学术著作有《“超越”的困境——“第三条道路”价值观述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参编著作多部,公开发表学术理论文章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登。主持和参与重要科研项目20多项,多次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研究领域】

    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价值学和人学。

    【科研项目 】

    一、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研究》,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超越”的尝试与困境——“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

    5.《“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

    6.《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文化研究》,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

    7.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研究》,1998年山东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子课题《经典作家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2004年启动。

    2.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2007年启动。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大问题研究》,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性及其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6.《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

    7.《改革开放30年北京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008年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

    8.《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德育工作回顾与总结》,2008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0年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委托项目。

    【科研成果】

    (一)主要论文

    1.从“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现时代》文集,成都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版。

    2.皮亚杰关于认识主体性思想的生物发生学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8期全文复印。

    3.皮亚杰关于认识主体性思想的心理发生学探讨,《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4.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1997年第7期全文复印。

    5.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之管见,《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教学研究专辑”。

    6.告别费尔巴哈:从“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8年第2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摘登。

    7.社会转型与文化创新,《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8.列宁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9.发生本质论:探讨人的本质的新思路,《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0.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生学底蕴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9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登;《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摘登。

    11.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摘登。

    12.面向未来,发展创新,《学术界》2001年第2期。

    13.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思想与新世纪人类进步的走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8期全文复印。

    14.简论人文社会科学毕业生就业高新科技企业的若干问题,《思想· 理论· 教育》2001年第3期。

    15.“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4期。

    16.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称谓?《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期全文复印。

    17.经济因素的作用及其限度----对唯物史观一个核心问题的再探讨 ,《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

    18.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正,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2年第8期全文复印。

    19.“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0.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评析,《理论前沿》2003年第4期。

    21.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求实》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

    22.“十六大报告中的领导学思想”座谈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23.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性质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

    24.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问题与思路》2003年,(总)第17期。

    25.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及其当代启示,《学术界》2003年第4期。

    26.“纪念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一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7.马克思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及其未来走向,《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8.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年第10期全文复印。

    29.以史立论 史论结合——庄福龄教授的主要经历和学术成果,《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10月。

    30.试析毛泽东的国情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

    31.国外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三辑《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32.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及其未来走向,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三辑《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3.马克思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全文复印。

    3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光辉典范——简述恩格斯晚年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第二作者),《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年第2期。

    3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第二作者),《光明日报》2008年9月23日。

    36.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念与“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7.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观与恩格斯的晚年创新,《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

    38.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观与恩格斯的晚年创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9.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前沿》2009年第3期。

    40.“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时代背景透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41.“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探析,《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

    42.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人民日报》2009年6月1日第7 版(第二作者)。

    43.《谈谈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的紧密结合》,《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第1期全文复印。

    44.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二重性剖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5.试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建研究》2011年第6期。

    46.关于文风问题的几点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年7-8期合刊。

    47.“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困境探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8.创先争优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第二作者)。

    49.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12年第7期全文复印;人民日报2012年6月28日理论版摘编;《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年第10期摘登。

    50.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51.新时期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第7期全文复印。

    52.马克思利益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创新,《新视野》2014年第3期。

    (二)主要著作

    1.《“超越”的困境——“第三条道路”价值观述评》(专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科学与预见》(副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使命与探索——中国人民大学纪念建党90周年文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第五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参编多部著作: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时代伟人的思想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解读邓小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5)《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实践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011),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8)和谐校园与高校党组织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为什么马克思在中国能成功》,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 872

    电子邮箱:houyanshe1@sina.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