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32450-欢迎莅临

    在岗教师

    【个人简介】

    张秀琴(女),1970年生人,祖籍安徽合肥。先后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获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二级学会)副会长;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2016-17年)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理论与历史比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1年)。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兴趣:①学科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②专题领域:意识形态概念、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③研究方法:基于文本和思想史的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开设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文献研读、《资本论》的全球传播史等。

    【科研项目】

    ①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18ZDA016)(首席专家;2018-2022);

    ②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史及其现实意义》(11BZX003)(主持人,已结项,成果为“良好”);

    ③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当代英美式解读》(NECT-10-0823)(主持人,已结项);

    ④2015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重点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解读》(15JDKDA020)(主持人,已结项);

    ⑤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品牌计划”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5XNI008,主持人,第一阶段已结项,成果为“优秀”)。

    【科研成果】

    代表性著作:

    ①《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专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③《社会发展理论新解》(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④《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⑤《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下的马克思形象》(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代表性论文:

    ①《英语世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方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21期论点摘编,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②《心灵、形式与生活:从客体化走向对象化原则——卢卡奇〈心灵与形式〉中的物化逻辑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③《〈资本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以美国当代人本主义辩证法学派为例》,载《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

    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英美的传播与接受》,载《学术界》2018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探究——以“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1949-1979)“编译体”的传播与接受为例》,载《学术研究》2017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⑥《马尔库塞对“巴黎手稿”解读的贡献》,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4期论点摘编);

    ⑦《第二、三国际理论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一个思想史关系视角下的探讨》,载《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

    ⑧《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法西斯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载《学术交流》2015年第9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⑨《〈资本论〉中的意识形态观与恩格斯的贡献——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野为例》,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哲学文摘》2014年第2期摘录》;

    ⑩《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接受:1919-1949》,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

    ⑪《新MEGA之后的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之争——以1892年恩格斯的〈论历史唯物主义〉(MEGA②I/32)为例 》,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⑫《伊格尔顿“文化审美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2期(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1期论点摘编,被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⑬《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观比较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⑭ How Marx’s Ideology Concept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by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Marxist, MARXISM 21, April 2011, Volume 22.

    【奖励情况】

    ①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

    ②入选北京市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12年);

    ③北京市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019年)。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100872)

    电子邮箱:zhangxiuqin@ruc.edu.cn

Baidu
sogou